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一、背景介紹
以“大腦"為代表的神經系統是生物體最復雜、精密的器官和系統,是人類歷經千萬年持續自然進化和篩選而獲得的高效率、低功耗的“處理器+存儲器",這無疑是人工智能模仿的最佳模型。對大腦的研究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但人類對于大腦的認知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認識大腦并與之進行交互已成為腦研究的重要目的,使用儀器和設備對包括大腦在內的神經系統的活動情況進行調節和記錄是研究中的一個關鍵任務。在過去的幾十年內,人們已陸續開發出許多有效的方案來執行這一任務,例如光遺傳方法的提出使得對神經細胞活動進行高空間分辨率的激活或抑制成為了可能;熒光記錄方案實現對細胞活動進行特異性的記錄。此外在硬件設備的發展中,猶他電極以及密歇根電極陣列等為大規模的神經元活動記錄提供了支持。
傳統的利用光學刺激或光學記錄的方案中,大家常用光纖作為光信號傳輸的媒介,這樣做的優勢在于光纖的設計和制造已經具有成熟的技術和產業鏈,利用光纖可以方便、高效地傳遞大功率的光信號。但由于光纖本身需要空間,并且在做生物社交研究等行為學實驗時常會遇到光纖纏繞等問題,使得大家對微創的無線器件有了期待。隨著微電子學和光電子學進入“后摩爾時代",高性能的光電信息器件與生物系統進行集成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這也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將尺度在百微米級別的小型化發光二極管或者光電探測器集成在薄膜襯底上并將整體加工成特定的形狀可以制作出應用于神經科學研究的可植入式調節或記錄裝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研究的效率。
下面將著重介紹課題組近幾年的代表性研究工作,重點闡述光電二極管與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以及新型半導體器件與生物神經系統融合的技術與方案,探索其在無線神經調控與傳感前沿領域的應用。
二、重要技術及應用
1. 基于雙色LED探針的雙向光遺傳學調控技術
光遺傳學是一種結合了光學技術和遺傳學基因技術的新型交叉技術,通過在靶細胞或靶器官上表達光敏離子通道蛋白,獲得用相應波長的光激活光敏離子通道的功能,實現借助光學手段對細胞、組織、器官以及動物神經組織進行精確調控。
用對波長敏感差異性較大的兩種光敏蛋白在靶細胞或靶器官上進行表達,并且這兩種蛋白被光激活后會分別激活細胞膜上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道,就可通過光照引起神經元細胞的去極化或超極化。針對同一神經元細胞表達ChrimsonR和stGtACR2這兩種光敏蛋白的組合,它們分別僅能被藍光(470 nm)和紅光(625 nm)激發,導致細胞膜去極化和超極化如圖1(a)所示。為了對其提供高精準的光激發工具,設計出堆疊式無線雙色微型薄膜式LED光源,可在同一大腦區域內產生紅色和藍色的雙光照射,實現雙向光遺傳刺激,如圖1(b)所示。將雙色LED微探針交替發射紅光和藍光對表達ChrimsonR和stGtACR2的神經元進行光遺傳學調控,用電生理裝置記錄下的結構可以清楚地看到調控的結果,如圖1(c)所示。該探針由微納加工工藝制造,在柔性襯底上采用一體化堆疊結構設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無線電路的支持下,可以對小鼠的多巴胺濃度相關的獎勵機制等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圖1 用無線控制的雙色微型LED探針針對同一腦區進行雙向光遺傳學調控。(a) 兩種光敏蛋白被激活,導致細胞膜處于去極化或超極化狀態;(b) 探針植入小鼠目標腦區進行雙色神經激活-抑制調控;紅光LED的開啟打開陽離子通道ChrimsonR,使細胞去極化;藍光LED的開啟打開陰離子通道stGtACR2,使細胞超極化;(c) 紅光和藍光交替發光進行激活和抑制時細胞活動的電生理記錄
2. 基于硅基二極管薄膜的無線光電神經調控技術
隨著基因編碼技術的發展,以光遺傳學為代表的精準神經調控手段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然而,使用細胞靶向基因修飾不可避免地阻礙了光遺傳學的直接臨床應用。近年來,研究者們紛紛著眼于對光學介導的物理方式的探索。而作為常見的半導體硅基薄膜器件,通過將硼和磷離子分別注入到n型和p型絕緣體頂上硅(SOI)晶片中,可形成不同結類型(p+n和n+p)的柔性硅二極管薄膜。相比于電學刺激細胞膜電位的單向調控方法,這種硅膜的制備可以根據實驗的需要選擇通過重摻雜形成p+n和n+p硅基二極管,實現可選擇、可設置的雙向調控,如圖2(a)所示。
當光照在p+n硅基二極管上時,二極管與細胞膜貼合的輕摻雜表面處聚集正離子,導致細胞膜處于去極化狀態,如圖2(b)所示,在原本靜息的情況下經過光照調控后出現了動作電位,如圖2(c)所示。與之相反,當光照在n+p硅基二極管上時,細胞膜則會處于超極化狀態,在光照的時間段內動作電位被抑制。相比于傳統的電刺激方法,這種光電神經調控技術具有更高的空間分辨率,同時又避免了基因修飾的問題,顯示了在醫療上的應用前景。
圖2 用于神經活動光電激活或抑制的薄膜硅二極管。(a)光照下p+n和n+p型硅膜二極管產生不同極性的電信號;(b)這些電信號可調節神經元膜電位的去極化(上)和超極化(下);(c) p+n和n+p型硅膜產生的光電信號激活和抑制神經元活動
3. 基于微型光電器件的植入式熒光檢測探針
隨著生物光學標記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隨著基因編碼的熒光指示劑的發展,熒光計也被用于與生物體相結合,在活體動物腦組織中通過檢測由于鈣離子濃度、電勢變化等引起的熒光蛋白發光強度的變化,從而監測動物的神經活動。
在前期植入式光源微探針的研究基礎上,更多薄膜微尺寸的半導體器件和光學結構進一步集成至柔性探針上,獲得組織內部光源的傳遞、熒光信號提取和光電信號的轉換等功能,如圖3(a)所示。將柔性探針植入到需要進行熒光信號探測的部位,利用藍光LED發出的光激發生物體表達出的鈣熒光蛋白,通過濾光設計過濾多余的激發光而選擇性的通過熒光蛋白的熒光信號,最終借助光電探測器實現光電轉換后電信號的輸出,如圖3(b)和3(c)所示。
圖3 用于深部腦區鈣熒光信號無線監測的植入式光電探針。(a) 在柔性襯底上集成InGaN微型LED以及GaAs光電探測器的無線植入式熒光檢測探針結構示意圖,其中的薄膜濾光片涂層用于波長選擇性透過;(b) 鈣離子熒光檢測探針的概念圖;(c) 實驗中無線設備記錄到小鼠電刺激前后鈣熒光信號熱力圖(上),在時間軸上與平均值(用曲線表示)±標準差(曲線附近的陰影)(下)對齊
4. 基于光電二極管的無線光學生物傳感
基于半導體光電器件二極管的不同狀態,可具備光學能量采集(光伏效應)、電學信號放大(二極管的特性)、光學信號傳輸(通過光致發光)不同屬性和功能。借助高性能半導體光電器件的光子回收效應,可以在內部實現“光子"與“電子"之間相互轉換,同時獲得上述三種狀態的一體化功能。進一步,將生物信號作為變量因素引入至高性能半導體光電器件的“光電–電光"轉換過程中,可實現單一器件結構對生物信號的無線化傳感的新設計。
光子回收(Photon Recycling,PR)的原理是發光二極管的光致發光強度隨外接電阻阻值的增大而增強,由此可設計出光學測量皮膚電導率的器件,如圖4所示。其中激發狀態下光電二極管器件的外接電路負載電阻(R)影響了二極管的內置電位,從而調制其光致發光的強度,于是通過器件的發光情況就可以知道皮膚的電阻狀態。在之后的研究中,可引入神經組織的生理信息(電生理信號、電阻信號、電化學信號、離子濃度信號等)變量因素,這些因素可影響器件結構中載流子輻射復合的轉換比例,最終將兩者的相互作用過程呈現在發光強度的變化上,從而可以獲得性能優異、低創傷、高生物親和性的新型機理與結構的診療工具。
圖5 基于半導體二極管的生物光學傳感器。(a) 附著在人體皮膚上的微型薄膜紅光 LED 示意圖,用于基于其電導相關的光子回收效應對生物電信號進行無線光學傳感;(b) 皮膚電反應的光電傳感示意圖;(c) 微型發光二極管(micro-LED)的光致發光效應的顯微圖像,顯示受試者基礎和深呼吸條件下micro-LED展示的不同光致發光強度
三、未來展望
在未來,借助半導體光電器件具有能源供給、光學傳遞、信號放大、光電探測等一系列優勢,深入探索光子、電子信號與神經元及群體的相互作用過程,為神經調控和檢測提供精準的工具和手段。開發新型光電子器件與異質襯底的集成技術,為生物傳感、醫學診斷、疾病治療等應用提供有效的工具支持,特別是為神經科學的研究和新一代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中國光學期刊網
您好,可以免費咨詢技術客服[Daisy]
筱曉(上海)光子技術有限公司
歡迎大家給我們留言,私信我們會詳細解答,分享產品鏈接給您。
免責聲明:
資訊內容來源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信息,提供專業服務,不代表本網站及新媒體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對文、圖等版權問題存在異議的,請聯系我們將協調給予刪除處理。行業資訊僅供參考,不存在競爭的經濟利益。